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
2023年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呼和浩特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2023年6月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陪同下,来到呼和浩特市调研。
2023年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7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在园区展厅,习近平听取当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情况介绍。随后,习近平来到生产车间实地察看产品生产流程,详细了解园区企业半导体和光伏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情况。他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离开园区时,习近平亲切地对前来欢送的企业员工说,你们企业和园区办得不错,看了感到很提气。现在,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这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不矛盾的。我们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一起合作实现共赢。习近平祝愿企业和员工继续努力,芝麻开花节节高,更上一层楼。
2023年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8日上午,习近平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对内蒙古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2023年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呼和浩特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优化产业结构必须立足这些禀赋特点和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要发挥好战略资源优势,加强战略资源的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加强能源资源的就地深加工,把战略资源产业发展好。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三省的联通,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绿进沙退”的好势头,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综合效益。
习近平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精准有效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要开拓就业渠道,加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参保扩面,加大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低保和困难家庭保障扶持措施,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把制度完善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尽最大努力防范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习近平强调,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要抓实以学正风,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增强检视整改实效。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要弘扬清廉之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全面查找廉洁风险点,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要按照“三不腐”要求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执纪,建好护栏。要养成俭朴之风,把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主题教育中央第一指导组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
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蔡奇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
新华社内蒙古巴彦淖尔6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5日至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陪同下,深入巴彦淖尔市的自然保护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林场、水利部门等调研。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乌梁素海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乌梁素海考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随后,习近平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察看土壤、种子样品等展示,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习近平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椒长势,向现场农技人员询问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他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自1978年起,该林场大力治理耕地盐碱化造成的土地沙化问题,累计造林3.9万亩。在林场,习近平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习近平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2023年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随后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习近平结合沙盘、屏幕,听取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6日下午,习近平在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先后发言。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相关省区负责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习近平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强调,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要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保护好来之不易的草原、森林。
202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习近平强调,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抓好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习近平最后强调,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协调配合,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
李干杰等陪同考察并出席座谈会,何立峰陪同考察,马兴瑞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省区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时强调
加强部队全面建设
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
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内蒙古边防部队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他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握边防工作特点规律,加强部队全面建设,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努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内蒙古边防部队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这是习近平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六月的内蒙古大地,青山吐翠,碧草如茵。上午10时许,习近平来到内蒙古军区机关,先后听取北部战区、陆军、驻内蒙古边防旅、内蒙古军区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对驻内蒙古边防部队长期以来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边防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力量更加充实,基础更加牢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局面不断巩固。全军边防部队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落实改革部署,加强练兵备战,坚决捍卫边防安全和边境地区稳定,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习近平强调,治国必治边。边防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关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对外工作全局,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充分认清做好边防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使命担当,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
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强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外事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确保部队纯洁巩固和高度集中统一。要紧贴使命任务加强练兵备战,增强战斗力建设适应性和实效性。要加快信息化戍边控边能力建设步伐,转变边防执勤方式,提高边境管控效能。要狠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严格军规军纪,创新部队教育管理方式,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落实,确保部队秩序正规、安全稳定。要加强一线带兵人培养,加强边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强调,边防官兵很辛苦,各级要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主动靠上去解决实际困难,把各方面保障做到位。
习近平最后强调,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军队要积极主动同地方搞好沟通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边防部队建设,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和各级边海防委员会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齐心协力开创边防工作新局面。